其他
“欧洲拥核”和“欧洲去核”间的世纪辩论, 为何此刻忽然逆转?
冷战时期,美国在欧洲布置了大量核武器,北约也是美国与欧洲之间进行核保护协调的机构。但是,“美国的保护伞只在不下雨时有用”,尤其是欧洲各大国对美国始终不会完全信任。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,欧洲发现处于美国的核保护伞之下,就必然受其牵制,无法拒绝在制裁俄罗斯等问题上追随其脚步,而冲突局势的持续也让欧洲感到冷战历史重现的阴云,核威慑讨论再次受到关注。在这一轮讨论中,除了一贯希望利用自身核实力加强影响的法国外,德国也成为积极参与者,体现了欧洲大国希望争取更多战略自主空间,加强欧洲协调的愿望。然而,反对欧洲核扩军的声音指出的两点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:第一,核威慑有一个悖论——核威慑使用越多,核威胁使用的范围越广,核升级的可能性就越大;第二,任何核武器的存在和使用可能,都会造成社会恐慌,只有不断加强核裁军,才能消除对核的恐惧。
欧洲想要增强核力量,还面对着诸如资金、原料来源,决策权的归属,美国可能的阻挠等种种障碍,但核阴影的扩大已经成为既定现实。这一事实说明,核武器依然是人类安全最大的威胁,如何进一步减核,依然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。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编发此文,供读者参考。本文原刊于《德国研究》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
乌克兰危机以来欧洲核威慑讨论新动向:基于历史演进的视角
文|何奇松、傅启浩
来源|《德国研究》
▲ 法国核潜艇。图源:互联网
*文章原刊于《德国研究》2022年第4期。
美国“掏空”全球? 一文透视美国制造业的“假衰落”和“真困境”
逆全球化趋势下, 欧洲各国有更好的应对办法?
中国“最熟悉而陌生”的近邻, 为何稳住民主却难稳民生?